代表委員解讀預算報告:減稅降費超預期 支出結構更合理
2020-09-02 17:01:37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預算報告回顧了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并公布了2019年我國財政政策和收支計劃。就相關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代表委員。
?
減稅降費規模更大
預算報告明確,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發揮好逆周期調節作用,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力”體現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和加大支出力度;“提效”體現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今年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預算報告站位全局,明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加力提效,釋放了財政政策積極有力的信號,有利于更好引導企業預期和增強市場信心。”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戴運龍說。
2019年,我國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其中,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同時,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
“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亮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此次減稅規模超過預期,特別是增值稅稅率的大幅下調,給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帶來大禮包。“這次減稅方式主要是直接降低稅率,與以往縮小稅基的減稅方式相比,這種降稅率的減稅方式具有多重效應,能夠有效引導和改善預期,具有更大的確定性,而且體現出有針對性的產業激勵政策,著重支持制造業。”劉尚希委員說。
“2019年,推進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邁出關鍵步伐,聚焦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稅費負擔,實施‘有溫度、能感知、實質性’減稅降費,使企業輕裝前進。”全國政協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說。
?
財政赤字率適度提高
2019年我國赤字率擬按2.8%安排,比去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財政赤字2.7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83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9300億元。適度提高赤字率,綜合考慮了財政收支、專項債券發行等因素,也考慮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
“適度提高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債務,財政風險總體可控,通過適當擴大財政風險,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劉尚希委員說。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復雜嚴峻,為什么不把赤字率提至更高?劉尚希委員認為,赤字率不是衡量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唯一指標,也不是重要指標。“積極財政政策要著眼結構性政策,而不是看總量。我們經濟面臨的主要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總量問題。因此要把著力點放在解決結構性問題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劉尚希委員說。
戴運龍代表也認為,今年的預算收支安排充分考慮了經濟形勢變化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等減收增支因素,全面貫徹了積極穩妥的原則,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6.5%,赤字率由2.6%適度提高到2.8%是穩妥合理的,為保持較高的支出強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
?
政府要過“緊日子”
從財政收入形勢看,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以及上年部分減稅降費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預計2019年財政收入增速將有所放緩。從財政支出形勢看,各領域對財政資金需求大,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都需要予以重點保障。
預算報告分析,2019年財政收入形勢較為嚴峻,收支平衡壓力較為突出,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統籌,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和著力保障重點支出的同時,保持財政可持續。
“預算報告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有保有壓,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增加了對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投入。同時,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體現了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人民的好日子’。”戴運龍代表說。
在強調政府要過緊日子的同時,預算報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38.78億元,增長14.9%,再通過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等支出結構,大力促進就業創業;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168.5億元,增長13.1%,促進公辦民辦并舉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強化民生政策兜底,中央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271.01億元,適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
預算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本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力。”張連起委員認為。(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