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年的儒商新解“商業+”時代 傳統商業如何乘勢而為
2020-09-02 17:04:19
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李茂年常常一天收不到一個工作電話。作為擁有近百億營收規模的濟南華聯商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聯集團)掌舵人,很多同學都在問他個中緣由。
熟悉李茂年的人都知道,他所有工作處理都是通過一款標準化管理系統。他常常說,管理就是要把復雜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簡單化。與此同時,李茂年總結出一套融合儒家、法家、道家文化并予以創新的新儒商文化理念,不斷將其打造成為企業的一張王牌。
根在文化,成在管理。在華聯集團,新儒商文化與標準化管理這一“文”一“武”的巧妙融合,便是李茂年帶領企業披荊斬棘、縱橫商場的“殺手锏”。在當今這個波詭云譎的“商業+”時代,正是憑著這把“殺手锏”,李茂年帶領華聯集團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商業傳奇。
A 文化治企:新儒商鑄就華聯基因
“和許多大型商超相比,我們不占天時,不占地利,只占人和。我們所占的這個人和是什么呢?就是企業文化。
華聯的文化基因
提起儒商,人們自然而然聯想到一代大商孟洛川。在孟洛川的家鄉山東章丘,他的儒商基因被一代又一代后人傳承下來。華聯集團掌舵人李茂年便是其中之一。
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儒商精髓一致,務實、嚴謹、勤思是李茂年最突出的品格,這也是華聯商廈23年來始終恪守的風格。
去過華聯商超的市民,不少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與傳統商超綜合體濃郁的商業氛圍不同的是,這里除了多了一份令人舒適的“暖”和“柔”,還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9月16日,至圣先師孔子以及儒商的代表人物孟洛川塑像正式落地華聯集團嘉華文化廣場。
作為新儒商文化的硬件載體——嘉華文化廣場,通過不斷注入文化“基因”,越來越受到市民熱捧,逐漸成為周邊市民休閑、娛樂的聚集核心。“企業的規章制度,大多剛性而冷面無情;而企業文化則更多體現的是一個‘柔’字,讓人如沐春風。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有與其環境相適應和不斷完善提升的企業文化。”李茂年認為一個企業的最佳狀態,就是制度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而這種融合,也通過員工服務和規范管理滲透到日常經營的每一個細節,給消費者無與倫比的服務體驗。也正是基于這種卓越的基因,華聯集團這家發跡于濟南西部的老商埠,不斷延展創新出各種新業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弄潮二十余載而依然保持旺盛的創新力與成長力。
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
文化興企,文以載道;仁心為質,儒雅行商。
對于企業文化,李茂年在《做人做事與管理哲學》一書中表示:“文化理念是一個企業總的行動指南”,“事實已經反復證明,從上到下按華聯企業文化理念的要求去做,是我們華聯今后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
對于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李茂年從來不回避,他認為,華聯集團發端于一家國有集體成分的企業,企業文化中有傳統企業的優良基因,也有諸如老國企的六個弊端等經營弱項。
“從一家傳統企業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離不開對落后管理模式的否定和創新,離不開中西管理文化的有機融合。”在李茂年看來,正是基于企業文化引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華聯集團用質優價廉的商品和細膩熱忱的服務,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與贊譽。
如今,走過23個春秋,華聯集團已發展成為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住宿為一體的大型商業集團。集團現擁有大型百貨3家、超市大賣場22家、“華聯鮮超”便利店近百家以及三星級大酒店1家,總經營面積近50萬平方米。2017年,華聯集團實現銷售88.6億元,在全國零售百強企業中排名第70位。
談及這張亮眼成績單背后的“秘笈”,李茂年坦言:“和許多大型商超相比,我們不占天時,不占地利,只占人和。我們所占的這個人和是什么呢?就是企業文化。”
在華聯,企業文化不僅是“決策者的思想觀念”,而是企業集體智慧的結晶。華聯集團的文化手冊這樣寫道:“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打造一種誠信文化”,“打造受社會尊敬的企業,成為中國零售業的百年品牌”,“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發展。”
B 科學管理:“商業+”時代的破局之道
華聯這些年的發展壯大,其實就是一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理念,逐步取代傳統落后的理念和手段的發展過程。
管理就是要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在華聯集團發展過程中,有多個戰略節點:1995年9月,華聯商廈二期工程正式對外營業,實現了由中型企業到大型企業的過渡;2002年9月,嘉華購物廣場和華聯超市嘉華店對外營業,這是華聯發展史上一個最大的轉折點;2016年9月濟南首家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嘉華停車樓投入使用……
而這一攬子決策離不開李茂年的管理決策力。作為集團掌門人,李茂年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思考與探索。隨著企業規模的越來越大,李茂年將“標準化管理”引入華聯集團日常管理之中。
“一個沒有標準化管理的企業,是一個永遠不可能做大的企業。”李茂年在其所著的《做人做事與管理哲學》中寫道:這幾年,我們的團隊運作事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順暢,越來越有執行力,越來越節約時間,越來越有效,與推行標準化管理有著密切關系。
正是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科學的標準化管理,李茂年才能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洞悉市場的迷霧,為集團規劃出一步步行之有效的破局之道,使華聯在中國商業這盤大棋中走得更好、更遠。
互聯網并不是世外桃源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不少實體企業紛紛同互聯網企業相融合,這也就使得傳統商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頹勢,而被大眾所忽略的商業購物中心運營也因此將痛點完全凸顯。
對此,李茂年告訴記者:“互聯網并不是世外桃源。”他認為,人們購物不可能全部在網上,總有一部分需要到實地看看、試試,在實體店買。且電商目前發展還不是很規范,比如漏稅等問題,等其將來規范了,優勢會大大降低。
與此同時,李茂年認為,發展電商對物流配送提出很高要求,然而目前,“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始終困擾著行業發展,網購小件商品如果物流成本太高,勢必會影響其市場競爭力。
在大量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自2014年起,華聯集團開始布局行業“藍海”——便利店業態。“便利店的面積不用太大,服務周邊群眾,作為大型超市的有益補充,服務功能的延伸就可以。”李茂年介紹,與許多競爭者相比,華聯集團有著獨特的管理、配送、渠道等優勢。截至目前,“華聯鮮超”便利店數量已達近百家。
在采訪時李茂年表示,一直以來,華聯集團始終堅持先做強、后做大的理念,寧可少賺錢,不去冒風險,不設硬性的開店指標,成熟一家開一家。
一直以來,華聯集團將引領顧客需求作為企業使命。李茂年表示,“引領顧客需求,不是事事都做最大、都做第一,而是要在明確自身定位和目標顧客的前提下做最好、做最佳。”
本文來源: 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