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企業扎堆港股IPO:資本變現壓力隱現
2020-09-02 17:05:17
赴港上市再迎小高峰
港股最近很熱鬧。踏入9月,已有包括貓眼娛樂、海底撈、復星旅游文化等明星公司赴港上市,與此同時,美團點評和華興資本也正在進行上市路演。截至9月4日,處于港交所IPO聆訊“處理中”的內地企業數量多達78家,入夏以來再掀赴港高潮。而另一邊廂,港股的破發潮卻在不斷蔓延。新經濟公司上市后二級市場表現不佳,接連遇冷,包括小米在內的公司頻頻破發,代表性公司映客、有才天下獵聘、匯付天下上市后的股價已分別累積下跌25.71%、15.61%、49%。這也未能阻擋后來者的步伐,當下內地IPO監管審核趨嚴且窗口收緊,疊加諸多擬IPO企業背后股東資本的變現訴求升溫,政策相較寬松的香港市場恐怕是它們為數不多的選擇了。港交所推行的一系列重磅上市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內地資本市場政策儲備以及市場改革的進度。從近期證監會高層數次公開表態以及8月31日證監會回復全國人大建議、政協提案的內容來看,監管層將加速同境外資本市場尤其是香港市場的制度儲備競賽。
香港市場正在成為更多內地企業的上市選擇地。
9月3日,貓眼娛樂正式進入香港聯交所IPO聆訊的處理程序。
貓眼娛樂的赴港上市并非孤例,統計數據發現,僅9月份以來就有不少于7家處于港股IPO聆訊“處理中”狀態的內地公司更新其公告。
而此前一個月,新三板公司也成為赴港上市的項目池,有多達11家新三板企業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分析人士指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一方面與當下內地IPO監管審核趨嚴且窗口收緊有關,另一方則源于諸多擬IPO企業背后股東資本的變現訴求。
IPO規??s水促奔港上市潮
多家內地企業正在向港股市場扎堆。
統計數據發現,截至 2018年9月4日,處于港交所IPO聆訊“處理中”的內地企業數量多達78家,而8月份以來更新公告或招股書的就多達28家。
在扎堆港股IPO的企業中,不乏明星企業的身影——9月3日晚,主打互聯網購票的貓眼娛樂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
無獨有偶,8月23日已通過港交所聆訊的內地互聯網巨頭美團點評9月初啟動IPO路演,其9月4日更新的招股書顯示,美團點評在2018年前四個月實現營收158.24億元;而9月3日,大型火鍋連鎖企業海底撈也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招股書顯示海底撈2018年上半年營收達73.43億元,同比增長54.40%。
一方面,內地IPO審核政策的趨嚴或成為部分企業轉投港股IPO的原因。
“大發審委上任后,對擬IPO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等十分看重,而不少企業也因為種種原因上會被否。”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保代表示,“相比之下,港股對于企業的包容性更好,上市效率也更快?!?/span>
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今年以來滬深兩市的IPO規模的確出現縮水。2018年前8個月內,滬深兩交易所合計首發公司達77家,合計募資1028.54億元,兩項數據分別同比下降74.76%和34.57%。
此外,內地IPO的過會率也在進一步下降。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IPO過會率僅為50.66%,較去年的76.31%下降了25.65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內地企業的紛紛赴港上市,也與不同交易場所間的互通政策推動有關。例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僅8月份就有包括納尼亞、盛世大聯、新東方在線等不少于11家新三板或前新三板企業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而這一趨勢背后正是新三板市場與香港市場的互通合作——今年4月21日,股轉系統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根據全國股轉公司與港交所簽署的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歡迎對方符合條件的掛牌或上市公司在本市場申請掛牌或上市,股轉系統不會設前置審查程序及特別條件。
而在信息披露方面,股轉系統則豁免了掛牌公司籌劃發行H股期間的停牌義務,但要求其需要及時披露重大信息。不過記者發現,仍然有更多新三板公司選擇了先摘牌、再進行港股IPO的申報。
事實上,香港市場政策預期的確定性以及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走弱,也是新三板公司“用腳投票”的原因。
“香港市場的政策確定性相對更強一些,新三板融資比較難,而內地IPO又容易受到市場因素、政策因素的影響?!?月4日,一家擬在港股上市的新三板公司董秘表示,“但我們的上市訴求又很迫切?!?/span>
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給予部分行業的制度紅利也是不少內地公司趕赴港股的原因。
今年4月,新修訂的主板《上市規則》及《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正式生效,重新明確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條件,并為未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申請預留了制度空間。
這一政策直接吸引諸多生物科技企業的申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9月4日,處于聆訊處理中狀態并隸屬于“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的擬IPO內地企業多達6家,數量僅次于消費者服務和軟件服務行業。
變現訴求升溫
另據記者獲悉,部分擬IPO企業選擇這一時點沖刺港股IPO,也與其背后股東的變現訴求有關。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信用環境還沒有很大改善,很多企業都希望能拿住更多的現金,盡快上市恰恰能夠讓企業獲得資本金的補充,而香港市場在效率上能夠做到這一點?!鼻笆霰4硎?。
此外,亦有部分擬IPO公司的機構股東具有較強烈的退出需求。
“一些擬上市公司背后有一些基金股東,而有些基金是跟公司簽了上市對賭協議的,如果不能盡快完成上市,滿足機構股東訴求,對公司和創始股東都會有一些影響?!北本┮患覄撏稒C構負責人表示,“一些基金股東背后的資金也是通過產品發行募集完成的,不少設定了3+2、5+2等不同期限,產品投資者的退出壓力也很大?!?/span>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業的擬IPO背后,或亦有大型資本的潛在推動。
例如剛剛啟動申報的貓眼娛樂、剛剛通過聆訊的美團點評背后均有騰訊方面的投資,而復星旅游的背后則來自于復星系的力推。
“公司的上市仍然和股東方面的資本運作安排有關,這種資本運作的目的也有很多種可能,例如有的股東認為當前的市場估值比較適合發行,也有的股東希望通過上市提升持股的公允價值,讓報表更加好看?!鼻笆霰4硎?。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