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報國的情懷,如何脫離“骨感”走向“豐滿”?
2020-09-02 17:08:49
過去五年來,從“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到“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決策部門對實體經濟的重視可見一斑。要問的是,實體經濟的吸引力是否正在弱化?如果這是值得正視的風險,如何讓實體經濟更有吸引力。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讓實體經濟中的企業能賺到錢。這幾年坊間流傳這樣的慨嘆:踏踏實實做實業十多年,從收益看跑不過轉行做房地產的。現實的案例更殘酷,一些原本可能虧損的上市公司,賣掉兩套房就可以轉虧為盈——這是一種被扭曲的示范效應。
盡管做得很辛苦,很多企業家依然堅守,動力之一是那種實業報國的情懷。我們當然要為這樣的企業家點贊。不過對這種情懷與堅守最好的激勵,不正是讓這些企業家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今天的市場中賺到錢么?若非如此,“老兵”終將凋謝,振興實體經濟的接力棒要交給誰?
當然應該承認,實體經濟中有不少企業水平很低,產品質量差,更缺乏叫得響的品牌。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所有行業,落后產能被淘汰,創新乏力的企業退出市場勢所必然。然而我們還應該正視,中國企業承受的高成本也讓它們很難賺錢,高成本侵蝕了原本就不高的回報。但是沒有積累就沒有迭代升級的資本,這也讓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處于弱勢。應該說,這些年實體經濟成本抬升有剛性因素,比如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無可逆轉。但更進一步看,勞動力成本中也有一些可以降低而且應該降低的成本,比如五險一金的費率。如果這樣的問題不解決,如何強化實體經濟的吸引力呢?
所以我們能夠理解,為何經濟學家周其仁屢屢對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反彈提出警告。這些企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和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本來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已經大大下降,近些年來卻掉頭向上。周其仁認為,如果不能把這些成本再次向下推,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就會受到損害。不過坦白說,盡管企業對這些成本有切膚的感受,一些政府部門卻很容易視而不見。關鍵在于,它們本就是問題的制造者。
成本考量以外,我們會發現,有些實體經濟中的企業明明還賺錢,產品的市場前景似乎也不錯,但它們也不愿更多投入,更不敢做長期打算。這對政策制定者有更大的啟示。對于在實體經濟中投資興業的企業家來說,他們還需要另外一種東西,那就是穩定的預期和有效的產權保護。長期而論,這比企業很快就能賺到錢更重要。
理由很實在。實體經濟中多苦活累活,很多項目投入產出周期比較長,打造一個用戶與消費者信賴的品牌更要花費心力與時間。沒有穩定的預期,缺乏嚴格的產權保護,就談不上工匠精神,品質與品牌更無從談起。一旦這樣的反向激勵出現,那些希望賺快錢、“撈一把就走”的資本就會變得活躍。在一個投機者大行其道的實體經濟生態中,真正的投資者恐怕只能敬而遠之。
還應該看到,有些領域有足夠的吸引力,不過投資者往往難入其門,民間投資更是如此。比如說民營企業多半在產業的中下游,競爭慘烈利潤攤薄也是自然。但是企業要想進入上游基礎產業并不容易。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想澄清一點,讓民資參與壟斷行業的混改,和公平的市場準入不是一回事。選擇權應該交給民資——他們當然可以通過混改進入壟斷行業,但也應該在非禁即入的開放原則下,以各種方式參與這些行業的競爭。
好在,上周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這些關切都有積極回應。我們有能力先讓實體經濟更有吸引力,讓更多的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而后,我們將看到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并且見證新實體經濟的崛起。
來自: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