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買賣補上制度漏洞
2021-02-07 15:00:04
據媒體報道,我國數十所高校都有公認的發明或專利,并有專利證書或成為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敲門磚”。對于學生來說,這無異于增加了一項“殺人技能”。畢竟“有了自主招生,就相當于多考了30分”;對于學校來說,不再拘泥于成績,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綠色通道”,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是為什么好事會變成壞事呢?這不得不提審計環節。別人的專利最終會通過買賣成為學校招生資格,需要學校批準。但是,“專利交易”、“專利辦理”等的安靜表象。,以及學生的蜂擁而至,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個環節存在一些疏漏。
獲得專利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人們想從中獲得回報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有些人轉讓自己專利的原因。那為什么專利不能直接盈利?一方面,專利本身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可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專利保護不足,很多專利很容易被他人復制,導致專利發明人流失。這就要求相關部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專利發明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一旦發現他人侵權,專利發明人應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專利交易”和“專利處理”之所以能悄無聲息地盛行,在于懲罰力度不夠。《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可以轉讓。也就是說,專利發明人自主轉讓的,不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罪,即使有侵權嫌疑,也難以界定,更談不上處罰。看似這是一個“死結”,但仔細想想,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社會信用體系。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如果高校利用好這一制度,查出不誠信的學生,并將其不誠信行為公之于眾,讓學生受到“記賬難、升學難”等處罰,學生是否會承擔購買專利的風險?如果有關部門能夠利用好這個系統,一旦發現相關企業有非法交易和處理專利的行為,就會及時制止。專利交易的灰色產業鏈會形成嗎?
每一個問題都不應該簡單分類,而應該綜合考慮。讓制度的問題屬于制度,讓市場的問題屬于市場。只有這樣,自主招生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高校才能通過這項政策真正選拔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原標題:專利買賣補上制度漏洞)
上一篇:敲響跨區域集中管轄第一槌
下一篇:家門口就可申請商標注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