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企業專利申請排行榜新鮮出爐 中國企業拼專利贏市場
2021-02-07 15:01:46
右上圖為中興Pre5G基站。經濟日報記者達照片
右下圖,格力電器不斷創新,機器人被引入生產車間進行操作。經濟日報記者杜芳照片
前幾天公布了2016年企業專利申請名單。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國內企業中,經常光顧的有華為、中石化、中興、BOE等,還有樂視、小米等。新業務互聯網公司;不僅有格力電器、國家電網等資深產業集團,還有歐泊、努比亞等尖端產業。你覺得這個單子怎么樣?知識產權將如何幫助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采訪。
創新能力提高
在專利申請方面,企業申請顯著。“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在所有專利申請中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企業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中的比例達到60%以上。”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司長龔亞林說。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研究所教授山小光表示,這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企業創新越來越活躍,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專利創造和應用能力不斷提高,企業作為知識產權創造和應用主體的地位持續穩定。
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企業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中的比例將會更高。企業的積極創新必將促進相關產業的升級和我國的經濟轉型。
統計國內企業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列表,華為、樂視、中興、澳普、小米等。都是互聯網通信相關企業,占據前十名六席,中國在這個行業的強大創新能力引人注目。
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中國知識產權協會會長朱學忠表示,互聯網和通信行業的技術發展迅速,更新換代頻繁,技術領軍人物需要用專利鞏固領先地位。因此,互聯網通信企業是典型的專利密集型企業,擁有大量專利,從而在互聯網通信行業形成強勢態勢。
互聯網通信企業的快速增長令人欣慰,但也令人擔憂。一些行業企業已經好幾年沒有上榜了。山小光說,中國的創新主體布局結構單一,特別是在醫療、先進制造、交通運輸等領域。雖然也有頂尖的科技創新,但總體來說,企業的創新活動不高,某些領域的專利布局與國外仍有差距。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還有一定的距離。
很難在一夜之間迅速改變這種狀況。“雖然互聯網傳播技術起步較晚,但一旦投入使用,技術成果更容易展示。相比之下,汽車制造、醫療等行業的技術創新周期更長。雖然這些行業沒有列入名單,但它們對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中國企業不僅要看短期效益,還要有長遠眼光。”山小光說。
缺乏高質量的專利
從數量上來說,中國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是可觀的,但從專利質量上來說,空的數量還是很大的。在很多企業,專利維護時間不長。
專利的維護時間一般由其在市場上的價值決定。為什么有些專利很快失去市場價值?朱學忠說,有些專利維持了很短的時間,是因為專利權人對專利的市場價值不抱希望,或者只是為了拿到專利證書而放棄了專利。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成果”和“盲目援助”的專利中。
在專利申請中,企業不僅要注重數量的提高,還要追求高質量的核心專利。中興通訊是追求高質量專利的受益者。“我們憑借‘一種隨機化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擾的方法’獲得了2015年中國專利金獎,該方法解決了密集分布天線后保持抗干擾的問題。”中興通訊首席知識產權官沈楠表示,中興通訊利用該技術提出了Pre5G的概念,并與日本軟銀、德國電信T-Mobile、西班牙Telefonica等多家運營商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進商用5G的實際應用。
光有專利是不夠的,還要讓專利市場化,這就需要企業重視商標和品牌的創造。“華為之前的技術水平并不比國外企業差,但是價格一直因為品牌弱而無法上去。隨著華為的品牌認可度越來越高,其專利也逐漸被市場認可。”山小光說。
學會處理絆腳石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中國企業逐漸加快了‘走出去’和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山小光說。然而,許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一旦出國,國外同行就會用專利限制他們。中興、華為等公司要想在國外立足,沒有專利很難做到保駕護航。”朱學忠說。
專利訴訟一直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絆腳石。面對高額的專利保護費和復雜的專利訴訟程序,許多企業放慢了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隨著專利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企業開始拿起專利武器捍衛自己的利益,開拓國際市場。
“我們在美國遇到了140多起知識產權訴訟,是中國公司在美國提起專利訴訟最多的公司。”中興通訊知識產權部副主任胡藝表示,中興通訊已經成功回應了IDCC、第三方物流等美國知識產權運營商發起的七起“337”調查。
中興通訊在國內企業接受和授權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四。截至2016年6月,中興通訊擁有全球專利資產6.8萬余項,授權專利2.5萬余項。
像中興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強化了知識產權管理理念,向世界領先水平邁進。(經濟日報記者達)
[案例]
“BOE速度”用完
有1,173,2,183,2,761,3,569件。從2013年到2016年,“老臉”BOE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其顯著的專利優勢連續四年躋身“十強”。
不僅如此,BOE在新發布的美國商業專利數據中上演了一場“反擊”:去年,中國大陸僅有兩家企業躋身2016年美國專利許可前50強,其中BOE排名第40位,成為前50名中專利許可增長率最高的企業。
這個“BOE速度”是怎么“用完”的?據報道,BOE在R&D的技術投資比例一直保持在銷售額的6%至8%。即使該公司在2008年至2011年間連年虧損,BOE每年仍將花費超過10億元支持R&D創新。BOE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東升告訴記者:“核心技術是企業的生命,是國家的重型武器。市場換不了核心技術,錢也買不到核心技術。”
當然,光有核心技術是不夠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正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新形勢下,BOE加大了對R&D和知識產權的投資。BOE以專利管理體系、能力提升平臺和外部資源平臺為支撐,以專利戰略為先導,形成了以專利開發、專利風險管控和專利運營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綜合專利管理體系。
目前,BOE已經形成了人員梯隊和結構相對完整的專利管理團隊,建立了貫穿項目立項、R&D、采購、生產、銷售全過程的知識產權侵權預警機制和風險監控機制,有效降低了知識產權風險。“BOE的知識產權已經從防御發展到攻防兼備,并逐漸從戰略支持走向戰略領導。”BOE副總裁兼知識產權和技術管理中心主任李新國說。(經濟日報記者申會)
(原標題:2016年企業專利申請排行榜新鮮出爐 中國企業拼專利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