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商標局叫好 貴州茅臺貼國酒標簽賺錢不合適
2021-02-07 15:05:12
(原標題:商標局叫好貴州茅臺貼國酒標簽不合適)
近日,國家商標局決定,茅臺申請“國酒”商標,“不予注冊”。消息傳來,不僅得到了很多葡萄酒公司的肯定,也得到很多媒體的呼應。國家商標局從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出發,對異議作出回應,進行調查研究,最后給出審慎的意見,值得稱道。
根據商標局的說法,在有爭議的商標“國酒茅臺和涂”中,“國酒”一詞具有“中國最好的酒”和“國酒”的評價意義。如果被異議人永久獨占使用,很容易對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產生負面影響,違反《商標法》的有關規定,因此決定不予注冊。
在歲末新年將至之際,國家商標局做出的決定有其特殊的意義,同時也釋放出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毫不動搖地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任何企業,無論品牌的影響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都不能以“國家名牌”的名義追求市場排他性。
其實白酒品牌有沒有影響力,最終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中。不追求品質,不追求創新,即使有了國酒商標,也不會得到認可,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真理的一小步往往會變成謬誤。茅臺酒以其醬香品質和光榮傳統贏得了社會的喜愛,長期處于白酒的領先地位。但近幾年國酒營銷引起質疑,造成行業內不良競爭,茅臺應該承擔責任。
不難想象茅臺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傳統白酒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有著特殊的認知和意義。民間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座”。熱情好客,喜飲美酒;這酒溫暖宜人。可以說中國人對白酒的品質和品牌都很注重。顯然,茅臺已經看到了“國酒”所能帶來的隱性回報,甚至理所當然地把消費者的贊譽當成了理所當然,毫不猶豫地申請了商標,以國酒的名義享受著它的溢價。
長期以來,茅臺打著“國酒”的旗號,有意無意地走在非法宣傳的邊緣,甚至舍不得賣,舍不得漲價,搞“饑餓營銷”。茅臺甚至被稱為“豪華型白酒”,離普通消費者越來越遠,偏離了初衷。但茅臺已經嘗到了“國酒品牌”帶來的暴利。
就這樣營銷,無疑會讓洋河、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同于一線白酒品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對同樣注重質量,不斷創新的白酒企業是不公平的,提出異議是必然的。
如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后,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做全球業務,中國白酒企業也不例外。比如洋河這幾年開拓海外市場,五糧液實施民族品牌走出去戰略。
不得不說,國外對中國白酒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們認為中國白酒酒精度太高,口感不好。中國白酒企業也迫切需要刷新,而不是強化中國白酒在西方的固有形象。中國白酒走出去,需要以創新開放的姿態迎接白酒國際化。此時不宜盡快將國酒定在同一水平。
在國內,中國白酒一直在調整和創新。近年來出現了低酒精度、口感柔和的方向,推出了貼近普通消費者、注重品質的中低檔產品。比如洋河夢藍定位面肉新酒,口味上也在適應國際標準;五糧液推進1+5+N發展戰略,重視高端品牌,推出5款中低端產品和多個區域品牌,得到消費者認可。
即使看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酒,把茅臺定位為國酒也不合適。在西方,提到俄羅斯雞尾酒會,你會想到伏特加,日本會想到清酒,蘇格蘭會想到威士忌,法國會想到紅酒……都是國酒的代表,而中國是白酒。換句話說,與紅酒、啤酒等進口產品相比,白酒是國酒,不是品牌。國際上很難說茅臺代表中國白酒。
所以茅臺不應該把它當成自己的。茅臺只是國酒之一。我們說過,漢學是古代中國學問的總稱。百家爭鳴,不能說漢學只指儒家。
我們應該贊揚商標局的決定,贊揚監管當局的謹慎。(股東錢)
(原標題:商標局叫好貴州茅臺貼國酒標簽不合適)
上一篇:高新區躋身國家 知識產權示范園區
下一篇:江蘇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統計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