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論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農產品
2021-02-07 15:07:27
摘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是當前和未來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關于如何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已經有了許多討論,并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去庫存、降低成本和短板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但需要進一步確定改革的切入點和重點。本文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實現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從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到農產品區域地標的品牌化經營,支持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化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區域標志性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3]根據這一科學判斷,國內關于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已經在多個方面展開,并形成了去庫存、降低成本、短板補充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的基本共識,但需要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切入點和重點。
首先,農業是對生態環境有特殊要求的產業
農業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緊密結合的過程。特定農業生產對自然生態資源及其空的分配和組合有特殊要求。品質卓越、地域特色獨特的標志性農產品是特定區域生態環境的產物,因此具有內在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價值,是優化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的主要方向。
1.什么樣的區域生態環境決定了生產什么樣的優質農產品。農業生產是人類通過勞動手段利用土壤、水、光、熱等自然資源,控制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有機體的生命活動,生產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產品的過程。與其他物質生產部門不同,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受生物生長繁殖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長繁殖規律,每一種都需要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境的區域差異是農業生產區域分工的自然基礎。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土、水、光、熱等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分布不同,決定了不同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和質量也不同。正是這種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決定了什么樣的區域生態環境生產什么樣的優質農產品。“橘是淮南橘,淮北枳”。如果浙江西湖龍井茶產自湖南,那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品質。山東煙臺蘋果如果在海南種植,就不進口了。所有名優農產品都是在特定的區域生態環境下生產的。
2.農產品的什么樣的品質決定了什么樣的市場品牌價值。在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產品的質量決定了價值和影響力。農產品生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特定生態環境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具有特定的質量。在中國各地,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不斷探索農產品的品種和生產方法,或適應自然規律的現代技術手段,形成了許多品質優良、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標志性農產品。這些農產品不僅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具有獨特的文化遺產和技術,而且通過自然和人工的手段優勝劣汰,能夠適應或引領消費者對質量的需求,因此在市場上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因為這種優勢根植于區域生態資源的“自然壟斷”,是其他地區無法模仿的,也是市場上最具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的。從中國現有的品牌農產品來看,都是特定地區種植養殖的產品,或者是使用特定地區原料的產品。另一方面,那些分布廣、受歡迎的農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即使生產規模大,產量高,也很難有市場競爭力,成為有影響力的市場品牌。
3.什么樣的生產區域決定了什么樣的品牌產品生產規模。農產品的生產取決于區域生態環境和人們對生態資源的利用,這與特定的農產品品種和人工種植方式相對應。從區域生態環境來看,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取決于特定的生態環境,沒有特定的生態環境,同一種農產品會形成不同的質量差異;從人工養殖手段來看,種植和養殖的密度、規模和技術必須適應生物生長繁殖規律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雖然科技的創新和突破可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出率,但前提仍然是遵循農業的自然規律,如果超過生態環境的門檻,就會適得其反。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標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其生產規模取決于具體的地理范圍、資源承載能力和合理的生產資料。盲目擴大規模,必然損害品牌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前后,海南香蕉種植大幅減少,2015年陜西很多地方油桃滯銷,2016年湖南很多地方柑橘滯銷,要么忽視區域資源承載力,不斷追求高產;要么超越地域范圍,盲目擴大品牌農產品生產規模;導致疾病、蟲害或品質退化,并損害品質特性。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教訓深刻。啟示是地標品牌農產品的培育和發展必須遵循農業生產規律,以特定的地理范圍及其資源承載能力為基準,走符合區域實際和市場趨勢的特色之路。
二是農業支持政策偏離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來吉林調研時指示,要把“豆米品牌”打好,“糧品牌也要打好,價格好,效益好”。[4]這說明農產品品牌,特別是“米豆品牌”這樣的區域品牌,應該是農業政策支持的重點。然而,目前的農業扶持政策沒有把重點放在具有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區域品牌上,導致許多區域優質農產品沒有成為品牌。
1.農業生產支持政策偏差。供給方要求農業生產優質產品,不僅要生產,還要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但是,我國現行的農業生產扶持政策特別注重農業規模生產,以農業產量和規模來決定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和獎勵,而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結構。比如國家對產糧大縣的扶持和獎勵政策,就是按照產糧量和生產規模進行獎勵,沒有考慮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質量和市場銷售情況,造成糧食供需脫節。國家對種糧大戶和龍頭企業的農業扶持政策也是在規模的基礎上進行補貼和獎勵,沒有考慮這些種糧大戶和企業生產的農產品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在這種扶持政策下,一方面大規模生產一些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劣質糧食,然后以保護價的形式儲存在倉庫里,最后因為市場不需要,只能長期儲存在倉庫里。在國家糧食局2015年10月8日發布的通知中,用了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糧食庫存情況:“各種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量是前所未有的,露天存放,簡易倉儲設施。國家政策性食品的數量是前所未有的。”[5]比如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東北“大糧倉”,是目前我國糧食庫存的主要集中地,玉米庫存占全國庫存的一半。另一方面,優質品牌糧食供不應求,需要大量進口,導致國內糧食供需產量、庫存和進口同時增加的現象。
2.農產品市場監管政策的偏差。長期以來,中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一直由國家宏觀調控。國家通過收儲政策調整了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如果國家糧食保護價格不是由市場形成的,糧食收儲價格政策不考慮市場需求。雖然糧食保護收購價格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但它忽視了糧食市場供給結構的平衡,不重視市場消費結構的平衡,嚴重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導致糧食生產的盲目性。比如前幾年對玉米收儲的市場調控政策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無論地域地理條件是否適合生產優質品牌,都采取單一價格政策誘導北方地區大量種植玉米,使得玉米去庫存化的任務到目前為止是巨大的。這是過去糧食市場調控政策造成的苦果。
3.農產品管理支持政策的偏差。中國的農產品管理支持政策一直由農業生產支持政策決定。管理政策支持的農產品大多是高產、規模化農產品,而不是具有市場品牌競爭力的農產品,導致大宗農產品質量低、市場需求水平低,嚴重過剩。即使產銷對接,去庫存問題也無法解決;優質、市場化、高水平的特優農產品供不應求,但難以得到商業政策的有效支持。特別是國家糧食企業管理政策的數量導向,導致糧食不分品種、不分質量無條件收購,導致糧食收購數量和庫存不斷增加,目前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相當于一年的糧食產量。其中,水稻、小麥、玉米的存量超過同一品種的年產量,尤其是玉米的存量占糧食總存量的50.3%。[6]這樣的政策造成了一個困境:不按保護價購買會危及糧食安全,按保護價購買會危及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推進區域標志性品牌戰略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隨著當今中國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總量充足,溫飽型農產品供求已經平衡甚至產能過剩。高端農產品空消費市場大,但供給不足。如何保證農產品的數量、品種和質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孕育了許多具有地域、歷史、文化品牌價值的標志性農產品,其特殊的品質迎合了當今時代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在市場上最具優勢和競爭力。大力培育區域標志性品牌,無疑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
1.適應消費結構轉型:地標產品最具比較優勢。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世界農產品的供給和消費日益豐富和多樣化,農產品消費的總趨勢正在從低水平和單一向高水平和多樣化轉變。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農產品消費進入了整體結構轉型時期,消費范圍不斷擴大,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日益突出。消費選擇從注重農產品的數量轉向注重安全、質量、顏色、品種、品牌、質量和特色,融合特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區域標志性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特別是隨著“互聯網+”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農產品消費的便利性大大提高。當地名優產品一上市,就能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使得很多地域標志性產品供不應求。適應消費結構轉型,農產品市場競爭逐漸轉向以區域品牌、品種差異化、高端品質和資源特色為重點的競爭。只有那些結合了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生產方式,形成鮮明品質和人文底蘊的標志性農產品,在市場上最具“比較優勢”,也是最難模仿和超越的。因此,以區域標志性產品為主要方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
2.推動農產品去庫存化:地標產品最能引領市場需求。自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以來,農產品“去庫存化”被提上日程。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1年到2014年,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全球農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從6.7%上升到13.9%,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7]但與此同時,以糧食、棉花為代表的部分大宗農產品庫存大幅增加,大量“非必需品進口”農產品進口,導致部分國內農產品嚴重積壓。從農產品供給來看,這是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長期強調產量和規模,而忽視特色、質量和效率,導致農產品供求錯位造成的。信息時代的今天,滯銷積壓的低端農產品往往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賣難”農產品的案例大多是片面追求規模而忽視消費者需求造成的。然而,特色化、多樣化、精細化、品牌化的區域標志性農產品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即使是積壓量很大的大米,在獨特的地理條件下長大的優質大米,也從來沒有賣出去過。從這個意義上說,“去庫存”就是改變傳統的保證“溫飽”的數量增長模式,從適應需求、引領需求、創造需求出發,引導農產品供給結構重心向適應資源環境、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區域性標志性產品轉變。
3.增加農民收入:標志性產品增值潛力最大。眾所周知,目前,農業生產成本的“地板”剛性上升,而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繼續下跌,并不同程度地低于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中國農業正遭受農產品成本“下限”上升和價格“上限”下降的雙重擠壓。今天的農民是在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的市場參與者。“誰來種地”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于農業效率的提高。有效應對這種雙重壓力,擴大農業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目標。區域標志性產品不僅具有有形產品的效用,還因為反映了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人為因素而具有無形資產的價值,與普通農產品相比具有更大的附加值空。特別是如果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般會帶來產品價值的大幅提升,對整個區域農業形成帶動作用,這一點已經被廣泛的實踐所證明。同時,由于區域標志性產品只能在水、土、地貌、氣候相同的地區生產,其標準化生產、產業鏈延伸和品牌建設相對容易組織,可以節約產業化成本,具有與其他產業關聯、拓展農業功能、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潛力。因此,當前迫切需要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第四,區域標志性品牌: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實現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從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到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化經營,支持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化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1.以區域標志性品牌為導向,優化農業區域結構。農業發展從工業時代進入產品時代。促進農業的區域布局和專業化分工,在最適宜的地方培育最具優勢的農產品,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各異、農業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大國,區域農業結構布局必須以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為基礎,以資源固有稀缺性、產品獨特性、質量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的區域標志性品牌為導向,優化農業的區域生產力布局,引導農產品向最適宜和最有利的區域集中,避免區域農業同質化的惡性競爭,適應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市場需求。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引導以發展為重點的具體農業產業。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以外向型、高科技農業為重點,著力培育高附加值的區域高效農業品牌;平原地區要充分發揮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地理優勢,推進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積極調整品種和質量結構,努力培育區域性優質產品品牌;生態脆弱地區要注重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重點培育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城市街道要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農業,重點培育區域精品農業品牌。國家要充分發揮農業補貼、價格管制、金融支持、政策保險等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各地結合實際培育區域標志性產品,拓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品牌,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同時,要加快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體系,創建區域農業公共品牌發展體系,加強區域標志性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推出區域品牌名片。
2.基于農業資源和環境的農業品種結構優化。農業品種結構決定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業品種結構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基于消費導向優化農業品種結構,將農業資源配置由注重農產品規模向注重農產品特色轉變,大力發展適應當地氣候、土壤和水質條件的地方名優產品,注重挖掘獨特資源、傳統工藝和農耕文化,支持發展以區域標志性農產品品牌為主要方向的名優產品,滿足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要建立國家和地方農業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體系,開展農產品地理資源普查,在各地農業資源分析評價的基礎上,促進農產品品種開發,選擇和開發區域資源優勢明顯、適銷對路、具有競爭力的區域性標志性農產品,推動形成一縣(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獨特格局。同時,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制度,推進優質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加強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支持科研院所與縣鄉政府和農業經營實體開展科技合作,推進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市場化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農業投入管理、產品分級、生產產地和質量追溯、儲運包裝等標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確保區域標志性農產品的質量和特色。
3.以地標品牌管理為導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用新模式、新技術、新思維引領農業發展是當前和未來的大勢所趨,農村二三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將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推動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轉變,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形式,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與大眾化農產品不同,區域標志性產品具有功能多樣、價值高端、生產規范、品牌管理等內在優勢,是開發新型農業業態的“領頭羊”。為此,必須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推進以標志性產品為紐帶的品牌管理,特別是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區域性標志性產品加工引導,推動資源性產品向初級加工和深加工產品轉化,加大品牌營銷推廣力度,努力打造一批“中國名牌”、“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在強化標志性產品品牌的基礎上,支持建設一批與原料基地緊密相連、集科研、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努力打造多元化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產品實物交易與電子商務有機融合,推動農業結構向全產業鏈調整。充分挖掘地標產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間工藝特色,將地標品牌管理與自然觀光、人文體驗和生態休閑相結合,引導發展傳承農耕文化、傳統民俗和民間藝術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上一篇:7座SUV開瑞K60上市座椅
下一篇:信息能有多安全?此等水平可能才放心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