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外企的專利敲詐得好好治治
2021-02-07 15:15:09
近年來,在印度發展起來的中國智能手機公司,如金立、易佳、小米等,成為西方公司專利訴訟的對象。在這個專利狙擊現象的背后,有多個復雜的原因:
首先,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研發不足是專利糾紛的一個重要因素。除了華為、中興等企業,中國大部分智能手機企業基本都是在OEM領域起步的。在海外市場,中國企業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往往變得難以規避。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侵權者。在正常情況下,他們經常尋求通過協議獲得許可證。但在很多情況下,西方公司確實有利用訴訟敲詐中國企業的嫌疑。雖然保護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但坦率地說,如果一個市場90%的利潤都是由專利權人獲得的,那么這個制度本身也未必像專利倡導者所主張的那樣公平。2016年,大部分智能手機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主要利潤基本由蘋果和三星獲得,這意味著目前的專利制度可能只會有利于壟斷而不會有利于競爭。第二,中國智能手機公司在印度頻繁被專利封殺的原因,與印度市場日益重要密切相關。在全球手機銷量下滑的背景下,功能手機代替智能手機在印度市場的第一輪輪換尚未完成,手機銷量呈強勁上升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企業壟斷印度市場是阻止中國企業通過專利訴訟開拓市場的最佳策略。專利訴訟后,一度在印度銷量第一的小米出貨量不足100萬臺。第三,西方企業頻繁利用專利訴訟損害中國企業的原因也與中國企業缺乏有效的反專利勒索措施密切相關。一方面,雖然中國企業在專利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大多數中國手機企業往往缺乏有效的專利來對抗專利勒索。另一方面,中國手機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使得它們在面對西方公司的專利訴訟時缺乏協調一致的行動,從而使專利轉讓談判難以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不可能充分利用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作為籌碼來制衡西方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專利訛詐。雖然中國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專利權的保護,中國企業也在盡最大努力通過支付許可費來解決國際市場上的專利訴訟風險,但一些西方公司確實應該受到限制,不要濫用專利訴訟權,敲詐勒索過高的價格。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在海外市場頻繁對中國企業發起專利攻擊的西方企業應該在中國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有關部門調整不正當競爭的相關規定,擴大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內涵,從而支持中國企業對在華相關西方企業提起反不正當競爭訴訟。(作者是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版權作品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獲得授權(原標題:褚胤:對外國企業專利敲詐行為處理良好)
上一篇:武漢擦亮食品安全的五張名片
下一篇:我省將啟動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