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的企業,如何維護自身的利益之案例分析
2021-07-08 10:48:56
稅務機關行使批準的核定征收是一種行政行為,在實踐中,大多數企業以與地方政府簽訂的投資協議形式,將審批征集以條款的形式固化,并將其轉化為行政機關應當履行的義務。
因此,地方政府承諾的核定征收稅收優惠條款可能不會隨意改變。行政機關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納稅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當前的審判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案件關注納稅人的權利,要求政府履行合同的內容或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
核定征收企業維護權益案例一:
1. 在A房地產公司訴某市政府行政協議案中,法院認為,在市政府對地方財政收入擁有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情況下,雙方同意由市政府返還稅款。
2. 這屬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性條款,因此本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雙方應繼續執行。
核定征收企業維護權益案例二:
1. 在“B公司訴某縣政府行政協議”案中,法院認為,為了鼓勵和吸引外資,促進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某縣政府簽署的投資協議應被承認為對盛華公司的一項行政承諾。
2. B公司已獲得承諾項下的稅收優惠,并在行政法上對該優惠有合理的預期。在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前提下,政府有權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從事積極的管理活動。
2. 對于缺乏行為法基礎但又有組織法基礎的行政承諾,在行為法上未經明確授權,其效力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政府應履行其根據所作承諾的內容的義務。
3. 地方法院在處理無權或越權行政承諾案件時,對“有效保護企業合同權利”給予了指導。
4. 企業作為投資者履行了合同規定的投資義務,要求地方政府履行招商引資合同中承諾的優惠條件或者優惠政策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地方政府。
5. 地方政府對其承諾沒有權利或者超越,經上級和主管部門批準或者批準后,經依法認定無效的,要求投資者賠償損失,賠償責任根據過錯責任的大小確定。
非標準(核定征收)稅收優惠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難一朝一夕清理工作。
鑒于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企業發展的巨大壓力,稅收政策應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支撐和服務作用,不能做到“一刀切”。
自2018年以來,稅務機關收到了關于納稅申報和核定征收的若干案件,稅務機關要求企業對稅收進行檢查和補充。
在這方面,我們認為,行政權力的行使應當以法律為基礎,法律不被授權,稅務機關應具有明確的法律基礎,對企業的稅收進行審查和賠償。
同時,投資協議中有稅收優惠條款的,行政機關應當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義務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企業有權啟動救濟程序,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