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應打掉惡意商標這一知識產權流氓
2021-02-07 14:59:16
(原標題:作為財產流氓破壞惡意商標)
據《法制日報》報道,據統計,截至2017年3月,某電商平臺上各行業注冊的具有通用、描述性文字等屬性的惡意商標有83個,針對1.5萬多家商家的11萬件產品進行惡意投訴,估計損失數百萬元。事實上,這些惡意商標可以投訴近6000萬件商品,涉及900萬個商家。
惡意商標的始作俑者本質上是一個披著知識產權法律外衣,專業做碰瓷生意的“知識產權流氓”。
關于惡意搶注商標,《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不得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商標”。還規定賠償金額可以按照侵權所受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注冊商標許可費三種方式在金額的1-3倍范圍內確定。如果不能確定,可以按照300萬的上限進行賠償。
雖然法律規定相當完備,但這個“知識產權流氓”依然無所畏懼。有必要強力反擊。第一,要暢通宣告商標無效的綠色通道。如果有專家建議,平臺應加強與商標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建立惡意商標發現和無效的快速反應機制,確保及時防范這些“流氓”帶來的一系列傷害。
第二,建立“黑名單”制度。以他人注冊商標或者未注冊知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誤導公眾,構成不正當競爭的,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理;而這些“惡意商標”被列入“黑名單”管理;加強商標信用監管,探索實施“互聯網加監管”模式,實現“黑名單”數據共享。
只要監管力度大,這些“知識產權流氓”就不是無敵的蟑螂。
上一篇:江蘇18條政策推動知識產權建設
下一篇:麻陽縣發明專利資助新政策即將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