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財稅」財稅改革,今年有啥大動作?
2021-04-16 16:36:07
財稅試點,全面依法治國的最后階段。如果把改革比喻成一場場馬拉松,按照“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項目管理和專項任務改革,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的日期,那么財稅試點這一季正處于步伐關鍵時期。
在這個關鍵時期,2017年財稅改革的態勢如何?去年底,中央經濟發展管理會議為2017年財稅試點定下基調:實施推進中央與多數政府財權支出法定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與多數政府收入分配若干意見,及時提出完善地方稅制的方案。為了完成今年的專項任務,財稅改革該何去何從?有哪些問題和痛點?針對香港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100名記者采訪了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
“在國家治理中,財稅制度始終發揮著先鋒、制度和支撐作用,可謂是帶動全身?!敝袊斦匀豢茖W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在一系列財稅試點項目中,有三項最重要的特殊任務:改進預算管理模式,完善稅收制度,建立財權與支出法律責任相結合的制度。到目前為止,前兩項特殊任務取得了顯著成效,許多改革政策已經生效空。
預算是地方政府的基礎,預算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信息化財稅改革的重中之重。抓預算“雙龍”就是抓改革的鼻子。兩年來,預算管理模式建設已經建立,財政資金管理更加規范,預算公開邁出了新的一步,大多數負債的韁繩越來越緊。
例如,完善政府預算制度是改革最重要的細節之一。在2016年的CPPCC會議上,“國家賬戶”中的三個預算都出現了,并且已經建立了一個具有明確一體化和專業化的政府預算體系。按照新《預算法》的要求,將政府的收入、支出、負債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工作,徹底解決了資金不足和“亂借”的問題。工商財稅
同時,要加大兩個預算之間的資金統籌,更好地將政府基礎預算和國有資本管理預算轉移到一般公共預算中。中國國民政府的預算體系包括四個預算,每個預算都有重點和專業化。相對而言,一般公共預算和醫療保險基金預算主要涉及公共工業、商業、財稅和社會福利,關系到官員的切身利益?!案玫叵蛞话愎差A算轉移資金,意味著地方政府的戰斗力增強,政府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享有的基本公共事業?!敝v師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燕認為。
只有預算公開透明,官員和人民才能知道大部分財政資金花在哪里,花得是否恰當。據司法部有關司長介紹,2016年,中華民族預算公開,法治建設基本確立。除了單獨公布“工商財稅九部長”的資本預算外,公開公布的范圍從一般預算擴大到政府基礎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從單獨公布機構支出預算擴大到公開公布機構職能、政府機構、行政機關運行經費安排、政府采購、國有企業占用、預算執行情況等。
在政府預算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同時,稅制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皺C構改革和減稅政策不僅需要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還需要大力支持大眾企業家和全體人民的創新,推動供應方的系統性改革和中小企業的升級,這將穩定經濟發展和增長。增強消費市場的魅力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商務部副部長、副局長王波表示,2016年,營改增將全面推進工商稅收。改革整體運行平穩,異化越來越好,效益比預期好。年均累計減稅超過5000億元,所有企業只減不增稅率的改革目標被推遲。
2016年,機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多項改革加快推進。
邢臺體制改革實行從價稅,征收自然資源稅。從改革實施來看,改革運行穩定,中小企業稅負普遍減輕,促進自然資源節約的可行性顯現。另外,隨著中華民族“橙色法”——《環境保護法》的頒布,環自貿區將成為中華民族第十八個增值稅。
“作為信息化財稅改革的五大專項任務之一,中央與大部分財權、工商財稅、支出法律責任的劃分滯后。現階段,迫切需要改變中央政府與大多數財政之間的關系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認為,一系列財稅試點項目的細節不是很簡單的并列,而是緊密聯系、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如果一項改革在各個方面都落后,跟不上另外兩個方面,就會對改革的整體現象產生負面影響。
那么,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應該如何改變呢?中國財政自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中央政府和大部分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和支出分工是去年財稅改革的重點。首先要明確政府的國界,明確政府與消費市場、政府與社會制度,然后劃分中央地區之間的財權,再確定中央地區的收入劃分,完善大部分主體稅制。
“現代改變中部地區關系的想法是遷都,這是錯誤的。將來權力和支出的法律責任要上移,哪些權力要上移。這需要大量精細化管理工作,需要停滯不前?!眲⑸邢UJ為,目前大部分政府支出占全省支出的85%以上,中央政府的同級支出嚴重不足15%。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如此之低,導致中央政府對其中大部分的依賴度更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進一步推進財稅試點,必須按照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加快理順中央和大部分財政支出法律責任,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司法部副部長肖杰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已經提出了《關于推進中央政府與大多數政府財政分權改革的監督意見》,明確了改革的總體要求、劃分標準和主要細節。去年,我們將加快制定關于中央和多數人收入分配的一些意見,妥善分配中央和多數人的收入,完善地方稅收制度,促進形成事權明確、更有利于轉移中央和多數人兩種素質的財稅體制。
“一定要抓住改革周這個窗口,在第一時間推出一批優質改革,提高改革的準確性,用釘子把改革政策落實好?!笔捊苷f。
“現在的工業收入在5%左右,成本不止一個,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降低生產成本,首先要降低成本?!钡?1屆常委會委員、會計和審計生物學家張連起認為,大規模減稅和減費肯定會有利于單一經濟的發展。只有當負擔很輕時,振興的動力系統才是足夠的。
減稅和減費仍然是去年貨幣政策的主題。積極實施減稅、減費政策,將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有利于發揮減稅政策對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措施包括:繼續實施和完善營改增的改革政策,增加減稅現象;落實已經出臺的其他減稅、減費政策,在研究工作中落實新的減稅政策。同時,進一步清理監管基礎和票價,進而取消、變更和規范一批行政事務和機構票價項目;公開發布中央和地方票價指數表。
在減稅的各個方面,營改增將繼續承受沉重的負擔。據研究人員預測,去年營改增后的減稅額度將進一步擴大,可能達到7000億元。這是因為今年的營改在5月底全面推進,一周只有8個月。2017年是一周,三大企業減稅有環境因素,資產抵扣也有工商財稅因素。一旦兩個“四肢”翹起來,平均每年減稅5000億元是不行的。
信息系統改革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去年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如下:研究工作提出了完善地方稅制的方案,研究工作促進了全面性和分類性的結合
改革。繼續推進信息資源稅改革,擴大自然資源稅制改革范圍。執行法定稅收標準,配合茶葉稅收等稅收法律管理工作。起草環境保護法,執行法律和政府
規定。開展個人收入和個人財產信息化建設項目的調研工作。
如果說前幾年人們主要是從收入的角度來談個稅的話,今天更注重公平,應該從中產階級的支出負擔的角度來考慮。因此,近兩年討論個稅改革時,“增加專項抵扣項目”成為高頻熱詞。專項抵扣的風險、抵扣項目的設計、抵扣金額的審計方法都成為稅制改革的主題。
“在修訂《個人所得稅法》的基礎上,應進行研究工作,以確定特殊扣除的可能方向。要明確的是,要通過建立“基本扣除+特殊扣除”的功能來增加特殊扣除,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睆堖B起說,例如,在目前3500元和三險一金的基礎上,今年31個城市對商業健康保險的扣除政策進行了改革。下一步,根據設施的前提和社會上征管職能的完善,增加高等教育支出、維修扶持、第一按揭貸款等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降低低收入民族的稅率。